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说的色差是指人眼观察物体时颜色不一致的现象。在印刷行业,所谓色差是指印刷品与客户提供的标准样品之间的色差。石家庄画册印刷过程中,如何准确评价产品的色差非常重要。但光源、观察角度、观察者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色彩评价的差异。本文通过印刷过程中的六个要素,带大家了解如何控制色差。
01、配色链接
印刷配色是整个色差调整的核心。通常情况下,印刷企业的很多技术人员只注重凭自己的感觉进行体验或配色,既不规范也不统一,只是停留在一种非常原始的、可变性很大的配色状态。这样一来,一方面配色对色差的改善没有效果,另一方面色相难以调整,对员工配色能力的培养也没有科学的指导。
调色前要特别注意防止不同厂家的油墨系统被用于调色。调色最好用同一厂家的油墨。调色师必须充分掌握各种印刷油墨的色相偏差,这有助于调色过程的控制。
调色前,如果使用之前留下的油墨,一定要先摸清油墨的色相,检查油墨的识别卡是否准确。最好用刮墨器将样品刮去观察比较,然后加入。添加前,应加强称重并记录数据。
此外,在调整专色油墨深度时,也可以使用计量方法来调整颜色。刮墨色样时,一定要对称,有白色背景,有助于与统一标准样对比。当色相达到统一标准样品的90%以上时,加强粘度调整,然后打样,最后进行微调。
值得一提的是,配色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数据的准确性,这对后期的工艺数据参数汇总非常重要。在强化油墨的配比数据时,通过几次实践,可以快速合理地调色,也可以避免色差问题。
02、印刷刮刀的调整
在生产过程中,如果经常移动刮刀,就会改变刮刀的工作位置,不利于油墨的正常转移和色彩的再现。此外,刮刀的压力不能随意改变。
在生产加工前,需要根据印版滚筒的图形状态调整刮刀的角度和位置。刮墨刀的角度通常在50°到60°之间,刮墨刀一定要注意布局三点的对称,也就是左右两边的墨层要相同。此外,在切刀前要特别注意检查刮刀三点是否安装平衡,避免出现波浪、一高一低的情况,因为这对印刷品的色相稳定性非常重要。
03、油墨粘度调节
在生产加工前,需要加强油墨粘度的调整,最好按照预期的机器速度进行调整,加入溶剂充分混合后再开始生产。待加速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时,此时可检测粘度,作为产品的统一标准粘度值。应立即准确记录该值,并根据数据调整整个产品,以便合理减少粘度变化引起的色调偏差。
测试粘度时,通常以油墨桶或油墨盆中的油墨作为主要测试对象。正常生产过程中,建议在20min-30min内进行一次取样,以便队长或技术员根据油墨粘度值的变化进行调整。
在调整油墨粘度和添加溶剂时,要特别注意不要直接冲击油墨,防止正常情况下油墨的系统损坏,以及树脂和颜料的分离,进一步导致印刷晕染和色彩再现不足。
04、生产环境控制
正常情况下,车间内的湿度应调节在55%至65%之间。如果湿度过高,会影响油墨的溶解性,尤其是浅网目区域的转印很难正常显现。合理调节空气湿度可以提高油墨的印刷效果和色差的调节。
05、原材料的选择
原材料的表面张力是否合格,将直接影响油墨在基材上的润湿和转移效果,以及油墨在薄膜上的显色效果,也是影响色差的因素之一。保证原材料的产品质量是质量控制的前提,因此选择合格的、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非常重要。
06、质量提升
意识是指生产、加工和质量管理人员对产品质量的感知。这种认知体现在工作细节上。在色差调整方面,主要是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,在工作中精益求精,塑造产品质量的理念。
一般来说,打样时,在开始生产加工前,需要严格观察印刷品与标准样品的比例达到90%以上。首件中,协助质检员加强首件的检查;在生产中,要严格要求班组成员执行质量管理体系;在改变油墨的色相时,要特别注意油墨盆的清洁细节,以及刮刀两端的底板和卡条是否及时更换或清洁。
只有源头和样品管理规范,才能减少和避免色差,每批印刷品之间没有明显的色差。只有在生产中特别注重过程数据的细化操作和管理,才能做出更加优秀的产品,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。